您的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决策参考2015年第2期
来源(作者):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15-06-30 09:34:11
 

决 策 参 考

 西安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编印 2015】第2期(总第2期)

本期要目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汇编

深刻把握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答记者问

四大战略助力陕西融入“一带一路”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出重大部署。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现将“一市两校改革相关信息汇编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汇编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根据教育部要求,直属高校须于2014年年底前,上报本校的综合改革方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已向教育部提交。2015年教育部将在全国推进高教综合改革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被称为不折不扣的教育综合改革“攻坚年”。

一、上海市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上海试点方案》提出了10个方面52条措施,细化后有210项任务,其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有122项,占任务总数的60%

   二、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学科发展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推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改革7个方面,被誉为“清华综改50条”,综合改革各项任务,争取到2020年基本全部完成。

《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40条,涉及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清华将争取国家支持,由学校试点,自主增列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第二学位、双学位等培养项目,自行审批学位、设计印制学位证书。

   人事制度上,“非升即走”制度化。清华规定,在为期3年的合同期内,初级职务最多两个聘期,中级职务最多3个聘期,如不能向上一级晋升则不予续聘。副教授以上经过一定期限后可长期聘任。

三、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共9个部分,分三个板块。总论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至第八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科研体制、医学教育与医疗体制、师资人事制度、资源保障与配置体制、管理服务等7个方面,具体部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第九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改革事业的领导。

北大的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通过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的内涵提升和创新实践,带动学校人事管理制度、资源配置方式和党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并在政府、社会的支持下,逐步建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主要亮点包括: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学术机构”、倡导“师生治学”,本科“小班教学”、硕士“重在应用”、博士“加强学术”,科研体制机制试点“国际同行评议”,实行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等。

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学术机构

在学校治理结构方面,北大筹备成立章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并重组校务委员会;颁布实行新版《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推进学术委员会改革,确立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并设立专门工作委员会和独立的办事机构,健全学术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同时,倡导“师生治学”理念,建立委员选举制度和自动更替制度。

本科“小班教学”硕士“重在应用”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北大正在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联动机制,新创建了教授茶座项目和海南三沙等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本科生教育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总结经验并继续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继续实施和完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研究生培养上,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已经由5个试点学院扩大到25个招生单位;实行了部分博士招生的10%弹性计划;着力加强学术型博士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硕士应用人才的培养,部分院系已经完全取消了学术硕士。

11个院系试点“国际同行评议”

在科研体制机制方面,在11个院系试点开展国际同行评议;设立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结合的研究项目,探索建立了理工医结合的创新研究机制,启动了“分子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始筹建机器人研究机构,申报“下一代智慧机器人”立项;面向医疗、金融、交通、教育开展大数据研究;探索建立了13个理工医新体制交叉科学科研机构,组织申报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建设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整合筹建北京大学国家应用科学实验室。

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

在师资人事制度方面,在全校逐步推开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改革。新进教研系列人员全部纳入“预聘—长聘”管理制度框架(tenure-track)。

在管理服务体制方面,开展院长(系主任)公开选聘试点工作;开始建立院系发展评估制度,扩大院系治理自主权。

   四、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方案的对比

   1.通识教育:北大重课程建设,清华重“三位一体”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究竟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此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将本科教育的性质界定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相融合,是对本科教育定位认识的重大突破。

  北京大学在“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基础上积极建设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元培学院建设“整合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专业,不断总结经验并继续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实施和完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完善学科大类课程平台建设,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空间。从而完善“加强基础、重点选择”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清华大学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通识教育坚持“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理念,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施小班讨论,提高学生在通识阶段的学习成效。

  北大、清华所倡导的小班研讨与研究性学习,既是借鉴美国大学的小班课、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tutorial)和德国大学的研讨课(seminar),也是对中国古代书院传统的继承和复兴。古代书院强调师生讨论、教学相长,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以启发学生思维;提倡学生读书钻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更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2.人事制度改革:两校均实施“预聘—长聘”制度

  应用人力资源理念而非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来认识教师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合理规划教师队伍布局,改革岗位聘任和薪酬体系,通过制度设计激励那些形成竞争优势的教师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人力资源的保值和和增值。

  北大、清华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改革,分为教学科研系列、教学系列和科研系列,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制定薪酬分类制度,符合现代大学教师队伍发展趋势。

为了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北大、清华实施了“预聘—长聘”制度。国际上存在美国高校教师的“长聘制度”和欧洲大学教师“梯队制”两种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梯队制”有利于发挥资深教授的核心作用,但它不利于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不利于青年教师在最具有创造力的年龄充分发挥其潜力和聪明才智。而长聘制就是要求预聘教师在经历五六年的考核期后才能成为长聘教师。预聘阶段压力很大,在学术潜力最佳年龄段给予较大压力,促使青年教师发挥其最大潜能。

3.学术原始创新:北大试点国际同行评议,清华重视跨院系研究

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术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使一批学科步入世界一流行列”。

北大在11个院系试点开展国际同行评议,以评估促进学科健康发展。从知识发展规律看,学术创新和新的知识增长点来自于学科交叉和知识集成。我国高校现有的自由松散的管理模式,以院系为主的资源配置模式和以论文为主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利于学术创新。因此,需要改革现有的科研组织形式,建立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成立面向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跨院系研究机构,以培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新增长点。北京大学探索建立了理工医结合的创新研究机制,启动了“分子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既体现了以综合优势推动自身学科跨越式发展、推动原始创新研究的要求,又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

深刻把握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张大良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开展这项工作,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对接国家“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需求,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为导向,通过“转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促进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要明确“转的对象校”和“转的主体”

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办本科教育时间比较短的高校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对象,这些学校大多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教师队伍结构、学生培养机制、教育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体系、实践基地建设、毕业生创业就业和服务地方能力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存在突出问题。要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校在“转型发展”中的自主性、创造性,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把握转型内涵,理清转型思路,明确转型任务,研究提出本校“转型”的实施规划,拿出“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变、在专业设置上调、在课程体系上改、在师资配备上动、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转”的具体方案及自我评价方案,发挥首创精神,积极主动作为。

二、要明确“转的思路”

2015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就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强调指出: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因此,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已有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不是“更名”,不是“升格”,也不是争资源、要资金。要针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难点和瓶颈问题,聚焦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要求和市场需求,以“对接式”思维,设计和改革本校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转型目标要设定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整体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支撑力、贡献率上。就区域高等教育来讲,就是要通过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发挥区域高等教育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先导性作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把协同育人作为重要机制,积极联合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实质性转型发展。

三、要明确“转什么”

我们认为,着力点和关键点要聚焦在“八个坚持”上,就是要坚持把专业设置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切入点,打造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要坚持把协同育人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接;要坚持把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建立体现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要求的课程体系;要坚持把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校企合作的工程实践中心、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教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要坚持把培养机制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多维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要坚持把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努力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要坚持把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治理结构,形成以支撑力和贡献率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

四、要明确“谁担主责”和“如何支持转”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担主责。要以改革驱动、政策引导、示范引领来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尊重地方首创,选树典型引路。地方政府要加强省级统筹,做好本地区高校转型发展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制定政策措施,对区域内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出统一部署、持续推进。要建立激励机制,遴选省级“转型示范校”,推荐国家级“转型示范校”,给予政策支持。为此,提出以下系列政策建议: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目录中,增设一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支持“示范高校”采取市场融资的办法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支持示范高校通过地方政府专项资金、企业和社会捐赠讲席等方式引进紧缺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在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中列出专项,支持示范高校教师国外访学、开展合作研究,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支持管理干部到国外同类高校对口学习,借鉴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将校企合作项目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重点支持范围,鼓励企业在示范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在示范高校设立技术创新和培训基地,对示范高校接受捐赠的实验实习实训设备、从国外进口的先进技术装备予以税收优惠;支持高校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共同建设的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和服务企业;对转型发展成绩显著的示范高校,中央财政将其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相关项目,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建立奖补机制,对转型成效显著的省(区、市),中央财政在分配各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和地方高校生均拨款奖补资金时,将转型发展成效作为资金分配增量因素。(摘自《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答记者问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实施意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重要部署,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把握改革重点,在深入总结经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实施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办印发。《实施意见》提出了9项改革任务、30余条具体举措。

问: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把握哪些原则?

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着重把握好三点: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问: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着增加。

问:如何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答:一是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二是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订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三是高校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问: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有哪些举措?

答:主要是探索建立三个新机制。一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二是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三是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问:如何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答: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一是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三是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问:在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有哪些举措?

答:一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三是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圈圈问:如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圈圈答:主要是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出以下举措:一是促进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二是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三是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同时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四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五是支持高校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问:对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作了哪些规定?

答:一是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二是高校要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三是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四是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五是高校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

问:如何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答:一是各地区、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二是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三是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四是加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五是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问:如何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答:一是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二是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地方、高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创业培训政策,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鼓励高校编制培训计划、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四是各地区和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要发布创业项目指南。

问:如何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答:一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二是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委属高校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三是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四是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五是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六是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四大战略助力陕西融入“一带一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陕西要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陕西省政府已经提出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但是,这一谋划目前遇到了挑战,“渝新欧”、“蓉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都越过西安经过新疆开到欧洲了,而陕西的“长安号”才开到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不是自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凭实力说话。陕西的思想要再解放一些,胆子和魄力要再大一些,大手笔采取四大战略举措,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

  尽快组建大西安

  贯穿我国东、中、西有两条经济带,一条是长江经济带,一条是亚欧大陆桥。长江经济带的模式是龙头带动,以“长三角”为依托的上海是龙头;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没有龙头,但是有心脏。西安处在我国大地原点附近,是亚欧大陆桥上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关中是沿桥最发达的地段,以关中为依托的西安可以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但是,郑州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了西安,对西安在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的心脏地位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战略定位形成挑战。因此,陕西需要学习重庆、成都和武汉的城市发展经验,通过优化组合,尽快把西安做大做强,增强对世界500强和国际机构的吸引力及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力。

  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加快西咸一体化,建设大西安,把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人口要超过1000万人,都市区面积要达到800平方公里,从而提高西安在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首位度,增强西安对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带动力,真正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核心。陕西省设立了西咸新区的初衷是为了促进西咸一体化,而不是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我们要尽快组建大西安,彻底消除体制矛盾,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作出贡献。

  发展大关中城市群

  仅靠大西安不足以弥补失去汉唐首都地位后综合实力大大下降的缺憾,还需要发展大关中城市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把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列为重点发展的城市群,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未被列入其中。这3个城市群比关中城市群大得多,对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形成强大压力。20044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西部办曾邀请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甘肃天水等城市参加在西安召开的大关中经济带座谈会,准备推动大关中城市群建设。但后因三门峡、运城属于中部,因而将大关中经济带改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打破了中西部的界限。陕西现在可以重提此事,争取把陇东的天水、平凉、庆阳,黄河金三角的三门峡、运城、临汾,连同省内的延安、商洛、安康、汉中都纳入到关中城市群,建设以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陇东的天水、平凉、庆阳历史上属于陕西,现在与关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辐射的范围。黃河金三角离郑州、太原较远,离西安很近,且自然环境、产业结构、社会风俗与关中相像。陕西正在推进西(安)渭(南)融合,黃河金三角完全可以融入大关中城市群。这样,以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将超越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成为亚欧大陆桥上最大的城市群,从而担负起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任。

  着力打造六大中心

  历史上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依托古亚欧大陆桥丝绸之路成为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天依托现代丝绸之路,西安仍然可以成为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为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唯一定位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作用,西安要着力打造六大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进制造业中心,除西安高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和西咸新区外,把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渭北工业区、灞桥纺织工业园整合起来,建成欧亚经济综合园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通信中心,把国际港务区建成亚欧大陆桥最大的陆港西安港,把西安航空城试验区建成内陆最大的国际枢纽空港,把西安北客站建成亚洲最大的高速铁路车站;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贸合作中心,办好欧亚经济论坛及欧亚综合园区、东西部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建好西安浐灞领事馆区,争取在西安设立丝绸之路自贸园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金融中心,争取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能源俱乐部落戶西安,建好西安金融商务区和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中心,争取建设西安能源储备及配送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科技教育中心,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招留学生,办孔子学院,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文化人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旅游中心,办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圆桌会议,建好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把西安建成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心和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面向丝路经济带调结构

  在大西北,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甘肃主要发展原材料工业,新疆主要发展採掘工业和农牧业,产业梯度逐步降低。中亚各国的产业结构与大西北相似,主要都是能源原材料和农牧产品,它们与陕西的产业结构形成互补之势,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基础。但是,多年来陕西把着眼点放在了东部沿海,而忽视了大西北和中亚市场,在大西北和新疆口岸很少看见陕西产品,大量看到的是沿海产品。

陕西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就必须面向大西北和中亚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结构不应盲目追求高端,而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陕西应当为大西北和中亚等提供大量的先进制造业产品。但陆路贸易需要修路、过境、通关,要做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人心相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沿路国家必须达成共识,在签署和实施了国际道路运输和投资贸易便利化协议之后,陕西产品才可能大规模走出去。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不存在这些问题,西北地区本来就是历史形成的一个经济区,是陕西的传统市场。陕西要加强与大西北各省区的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既引领大西北的发展,又培育“走出去”的产业和产品。只有占领了大西北市场,陕西的产业和产品才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段的需求,才可能走向中亚等市场。(原文有删节,作者张宝

,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呈送: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 

   2015年6月28

上一条:决策参考201503期 下一条:决策参考2015年第1期

关闭

Copyright @ 2012-2019  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