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西安文理学院改革发展意见(2014-2020年)
来源(作者):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15-05-18 10:19:15
 

西安文理学院改革发展意见

2014-2020年)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陕西省《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文件精神,提高我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省级高校转型试点和专业硕士教育的突破,实现西安大学的愿景,特对学校2014-2020年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发展背景

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国社会正处在改革深水区、敏感区和发展的换挡期,实现产业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成为社会共识。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0147月,陕西省教育厅正式下发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的通知,倒逼我校在步入特色发展期必须重新思考“应该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么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根本问题。转型试点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提升办学层次、增强办学自主权的新机遇。

 西安大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着力打造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支柱产业。西安处在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西安市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必须积极作为,主动适应地方需要和发展,融入西安,服务西安,建设西安,把握机遇,承担使命,助推西安发展的同时完成学校的跨越发展。

我校新形势。我校在升本、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后,2016-2017年将迎接教育部新一轮的审核评估。转型发展、硕士教育突破和建成西安大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了新突破,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党建工作成效显著等。但也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办学层次较低,办学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成果较少,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等,可以说面临着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重任。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实施“二八战略”和“三纵三横”的专业定位,实现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以高水平就业质量为导向,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追求,通过审核评估;以探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起点,争取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进一步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实现西安大学的发展愿景。

目标任务。总体发展目标是建成西安大学,其中,2014年成为省级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单位,2016-2017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2020年建成西安大学。

办学定位和规模。立足西安,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以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升办学层次;兼顾成人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服务。到2020年,本专科生稳定在1.3万人以上,专业硕士生达到600人以上。

教育教学条件。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条件,改善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打通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实现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室的有机融合;学生公寓力争达到4-6人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生均计算机台数和多媒体座位数等进一步优化。

学科专业建设。2020年,学科门类达到10个;新增本科专业6-8个,专业动态保持在50个左右,其中应用技术型专业42个;新建校级重点学科4-8个,增加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2-4个;建成实训基地40个;积极打造和形成我校优秀学科和特色专业集群;遴选10个学科方向,完成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单位建设。

科学研究。2020年,累计获准国家级项目立项30项以上,省部级课题立项600项(含副省级项目)以上,科研经费到账额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发表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的论文总数分别超过“十二五”期间总量的30%;学术专著出版总量提升20%;建设陕西省(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中心)1-2个,建成市级工程实验室2-3个;达到每个本专科专业有1个产学研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2020年,专任教师达到778人,其中,教授100名以上,博士比例50%以上(其中有海外经历1520%),试点专业“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试点专业至少有外籍教师1名。

就业创业。2020年,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同层次其他高校。

对外交流与合作。2020年,力争有2-3个国(境)外大学与我校合作本科办学;实现与国(境)外大学3+22+2+13+1+1本硕双学历、双学位的培养机制;力争有2-5%的学生能有国(境)外学习、交流经历;累计派遣70名教师参加国(境)外培训。

三、保障措施

在坚持地方性与国际化协调发展、综合性与特色化协调发展、非均衡性与整体性协调发展、跨越式与可持续化协调发展的四大原则下,加大保障力度,争取目标任务的实现。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与管理模式。完善“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和管理模式。积极加强与市政府各部门的紧密合作,强化市政府在建设西安大学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在学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增强全校教职员工强烈的忧患意识、改革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激发全校教职员工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明确使命,振奋各级领导干部、师生员工的斗志,共同凝聚在学校发展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下,为实现西安大学的愿景共同奋斗。

加强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探索大学组织的“五学”要素融合转化为育人优势的机制;以质量、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学科专业融合、校企(政)融合为导向的资源整合与配置机制;分类发展、分类设岗、分类考核的师资发展机制;非进即退的岗位聘任新机制;就业质量、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就业评价;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机制;高效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

优化转型背景下的专业结构。成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完善专业的预警与退出机制,实施红黄绿牌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项目建设;探究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学工部、实验室与网络管理处和科技处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将实习实验实训、大创项目、科技竞赛、艺术素养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实现学分互换。

推进学科建设与硕士点建设。推动新增学位点的学科建设,想方设法推进与科研机构、其它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示范基地、企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平台,创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发展专业学位,选择条件成熟的学科专业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对照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和成为大学的条件,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力争实现学术硕士突破。

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按照“科研支撑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科研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在强调高层次基础研究的同时,学校加大对区域性实践应用研究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强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支持鼓励高水平成果研发。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成立“西安文理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方政府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项目研发平台,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全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我校的人才和学科优势,为西安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库支撑和技术支持。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资助项目、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基金项目,重视培育优秀青年骨干人才,着力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全方位、分层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分批次、分阶段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考察,在实践中累积经验,完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加大力度做好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培训进修,逐年增加参加中央省市各类培训、国内著名高校访学、双师培训、出国研修等教师名额;进一步做好教师职称结构的合理分布及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相关待遇工作。

加强职业指导。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培养模式,拓展实习与就业通道,强化职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以创业带动就业,最大限度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保持就业率的稳定和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

扩大国际合作与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索国际合作教育新途径;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和教师来校学习和从事研究,支持鼓励我校教师、管理干部和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加强与国(境)外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和人文交流,提升我校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

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中心,积极规划、提炼我校新目标下的发展愿景、师生核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建设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调整校园文化活动布局,扩大学生参与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和影响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建设催人奋进的文理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强化“三风”建设,将“三风” 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以严格、严肃、严谨的态度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的良好作风,形成教师责任意识强、工作主动性高、教学质量好,乐于奉献的良好教风,形成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兴趣浓厚、纪律严明的良好学风。从而成就我们的文化品牌和文化风格。

保障办学经费投入与持续增长。扩大经费来源,争取市财政对我校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化解高校债务工作有关政策,减免我校债务;通过扩大办学、科研、社会服务、社会捐赠、引资等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保证办学经费持续增长;强化办学成本意识,推进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优化配置,经费投向优先保证重点学科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日常教学工作,紧缩一般性行政、公务支出,建设节约型校园,提高办学效益。

搭建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推进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将信息化作为我校国际化、现代化和特色化的战略;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与机制,深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数字图书馆及优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和教育科研网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未来几年,是学校建设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顺利成为陕西省高校转型试点单位,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实现研究生教育,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建成西安大学,是历史赋予文理人新的历史任务。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希望、新动力和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西安市政府和校党委的领导下,弘扬文理精神,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一条:关于《西安文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的通报 下一条:陕西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关闭

Copyright @ 2012-2019  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